悠遊原味科學海洋 2020年科技部原住民族科學節在臺中 – 焦點時報

悠遊原味科學海洋 2020年科技部原住民族科學節在臺中

(記者黃秀卿/台中報導)  科技部補助計畫,國立臺東大學承辦的「原住民族科學節」選在別具意義的原住民族日–8月1日(週六)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開幕式現場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重量級研究學者,科博館孫維新館長高興地分享多年前在館內移動拼板舟以舉辦原住民活動的經驗,讓他充分體會和佩服原住民族「萬物有靈」這種尊重大自然的傳統。立法委員黃國書今天驚喜現身,身為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黃國書立委長期關注博物館和科學館的發展,致力於推動科普教育及「科學技術基本法」的立法,也關注原住民族相關權益。

科技部自民國101年起將各「原住民科學教育」研究計畫的成果,以市集展覽的方式,經由「原住民族科學節」推廣給全國民眾,足跡遍及新竹尖石鄉、新北市烏來區、嘉義阿里山鄉、屏東瑪家鄉原住民文化園區、臺東鐵花村、臺北市101廣場、花蓮東大門夜市廣場等地。108年起進入博物館室內舉辦活動,首度移入高雄科工館舉行,而今年度則選定科博館辦理。

數年來科學節展示內容及成果可參考「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資源網」中「原住民族科學節」網頁(https://ismoster.org/festival/)。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洪滋遠組長致詞表示,計畫初衷在於尊重原民文化、培養教育人才、發展以原住民文化為本的科學及數學教育。

整體計畫的總主持人、國立臺東大學原住民族教育及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熊同鑫主任說:「學習族語是一件很時尚的事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汪明輝副教授曾擔任原住民委員會的副主委,本身是鄒族,一上台就吟唱代表歡迎、祈福的鄒族戰士歌,優美的旋律深深牽動所有人的心,讓現場人事直接感受原住民族文化與歌藝之美!

年度「原住民族科學節」共有21個研究計畫參與展出,透過動手做的方式,將原住民族文化與科學知識以科普教育的精神傳達給參與者。活動共有5大主題展區:

一、重聚原鄉:以無人飛行載具及全景相機拍攝360度影像,建置擬真的三維模型。透過沉浸式虛擬實境技術,進入有如原鄉部落實境的情境。

二、囉咖囌!行動學習巧「科」力:「囉咖囌」音譯自泰雅語澤敖利語系,有「你好!」的意思。設置「幾何-數學力、能源-科學力、程式-思考力、閱讀-想像力」等體驗活動,以泰雅文化為底蘊,運用3C媒材與平板科技,提供體驗文化與科學雲端學習與行動學習的樂趣。

三、Pasuya,鄒在科博館之文化數學解謎大冒險:Pasuya為鄒族男子之名。自鄒族文化數學教材繪本取材設計的密室逃脫闖關活動,參與者要在限定時間內認識鄒族文化,並從文化情境回答數學問題。

四、重現布農織布與藤編的傳統技藝:邀請布農族國寶級耆老松萬金、谷秀紅夫婦現場演示高杆的傳統織布與藤編技巧,引領大家發現編織中所蘊含的組合數學。現年68歲的谷秀紅耆老自16歲開始學習編織,高超技藝來自長達半世紀的實作與教學,谷秀紅耆老現場示範最高難度的12杆織布技術,織出的禮服只能在重要場合穿著。

五、Truku織美:展示結合繪本設計的太魯閣族文化教具及體驗活動。現場有傳統織布機教學,及三股編、串珠等活動。

年度「原住民族科學節」透過動手做的體驗活動,讓民眾瞭解原住民族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智慧,認識原住民族在日常生活應用的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的概念,體認人文與科學一體的日常美學。科博館前幾日「拿麼厲害!原住民族主題展」剛剛開幕,呼應原住民族日,規劃介紹在百工百業中才華出眾、努力耕耘的原住民代表,延續了今天的原住民族科學節的活動,「拿麼厲害」特展自即日起至10月18日止,歡迎參觀!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