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 運用循環經濟模式處理海洋廢棄物線上研習營」圓滿落幕  – 焦點時報

「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 運用循環經濟模式處理海洋廢棄物線上研習營」圓滿落幕 

▲「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 運用循環經濟模式處理海洋廢棄物線上研習營」圓滿落幕

【記者蔡宗武/高雄報導】為推動循環經濟,臺灣海洋委員會攜手美國在台協會、外交部、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荷蘭在台辦事處、工研院,共同於11月3日及10日舉辦「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運用循環經濟模式處理海洋廢棄物線上研習營」,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採線上直播,邀請許多美國、荷蘭及國內知名海洋廢棄物及循環經濟專家,與我國產官學研各界人士齊聚一堂,針對循環經濟相關主題進行發表及經驗分享,共同探討海洋永續發展的商機及與未來願景。

11月3日進行第一場次,由美國在台協會酈英傑處長偕同外交部曾厚仁次長、日本臺灣交流協會泉裕泰代表,以及荷蘭在台辦事處譚敬南代表致開幕詞。台美日荷專家於會中深入探討全球海洋廢棄物面臨的危機、如何利用衛星來定位海洋垃圾、保育組織開發河川垃圾收集船阻止垃圾進入大海等。

11月10日登場的第二場次,著重在如何把循環經濟模式運用到處理海洋廢棄物,特別是臺灣的經驗和成果,表現出臺灣及世界各國共同合作處理海洋廢棄物的能量。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黃向文署長開幕致詞表示,海洋廢棄物污染是國際上亟需共同合作解決的議題,更重要的是維護潔淨的海洋環境,讓海洋資源得以永續,潔淨海洋為首要目標,解決方案首重海洋廢棄物源頭管制,以減少廢棄物進入海洋,同時對於海上及陸上廢棄物尋求合宜去化再利用方式,因此如何結合臺灣在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技術,讓「海廢變黃金」是臺灣處理海洋廢棄物重要的一環,如此才能避免海洋廢棄物再度流入海中,對海洋環境造成無法抹滅的傷害。期盼透過各專家的經驗分享,能有助於各國致力解決國內及區域海洋廢棄物污染,並透過公私協力激發出最佳解決方案,凝聚共識共同努力最終達成「無塑海洋」的目標。

本場次邀請循環臺灣基金會創辦人黃育徵董事長分享循環經濟模式,並透過四個實際案例分享如何運用循環經濟解決海洋廢棄物議題,包括遠東新世紀公司羅怡文資深經理分享用循環經濟把海廢變黃金、塑膠中心團隊領導人蔡政修分享把海廢變產品以及建立Sustainable Material Library、佳龍科技公司策略長陸怡豪分享臺灣在廢棄物再利用的傲人成就,以及美國聖地牙哥港政策管理人Mr. David Yow分享如何吸引企業共同處理港口廢棄物,以實踐港口永續發展。

工研院指出,迄2017年全球已生產83億公噸的塑膠,使用後遭棄置的各式塑膠物品大都流入了海洋,因此如何減量、回收及再利用以解決塑膠廢棄物問題是當務之急。循環經濟不是新觀念,而是另一種嶄新的商業思維與模式。臺灣在過去20年間,實施許多領先全球的環保措施,資源回收率為全球第3,保特瓶回收率95%,回收再利用的塑膠材料用於各種生活領域,創造新價值,成為許多國家學習的標竿。藉由此次分享臺灣經驗,不僅加持臺灣國際形象,也有機會促成臺灣的綠色成果輸出,角逐全球預估達一兆美元的商機。2030年循環經濟會扮演非常重要角色,臺灣堅強的韌性,可成為全球解決海洋廢棄物議題的關鍵夥伴,經濟模式的改變也將創造出下一波經濟發展契機。

海洋委員會李仲威主任委員表示,海洋委員會規劃推動「向海致敬」政策,鼓勵民眾「知海」、「近海」、「進海」及「淨海」,目的是為了讓民眾能夠暢遊海洋,盡情享受海洋的美麗。海洋無國界,海洋所面臨的危機與挑戰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更是世界各國必須共同面對且攜手合作處理的重要課題,未來將持續深化與美國、印太地區及歐洲國家合作,一同守護海洋,共同為海洋永續發展作出貢獻。
【圖/海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