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館「蝶鯉共舞魚類多樣性特展」隆重揭幕
【記者吳旻高/金門報導】
農委會林務局、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及金門縣政府合辦「來看魚 蝶鯉共舞魚類多樣性」特展日前於基隆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舉行,現場共展示51個活體缸,首次呈現臺灣溪流中的珍稀少見的鯉科魚類及海洋中美麗的蝴蝶魚及棘蝶魚,現場可看到在臺灣本島已滅絕消失的大鱗梅氏鯿、新的臺灣特有種,每周末還有魚類大師免費分享講座,非常適合水族愛好者及親子共遊,金門縣政府歡迎鄉親若有暑期活動規劃,可以到基隆看看金門大鱗梅氏鯿的故事。
臺灣擁有豐富淡水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資源,經調查記錄之淡水魚種已達260種以上,並具有高度特有性,為陸域生態系中僅次於鳥類之最具物種多樣性的脊椎動物類群。惟臺灣淡水魚面臨氣候變遷、棲地過度開發、汙染等威脅,且因為外來魚種的入侵,使得生存更是岌岌可危。在政府機關、民間與企業團體積極投入及國人保育意識提升下,進行保護區劃設、封溪護魚、引入生態工法整治溪流河川及人工復育等策略,有效降低部分魚種生存壓力。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此次與林務局、金門縣政府等共同合作辦理的水生生物生態系列特展,展區共包含六大主軸,分別為臺灣特有魚種與珍稀魚類、蝶魚王國、愛魚知識、魚藝欣賞、DIY活動區與文創商品區。希望藉由各種水族生態展示與活動體驗內容,認識臺灣淡水魚類、外來種入侵及相關保育工作,也透過色彩艷麗的海水蝶魚一起關心海洋生態議題。
大鱗梅氏細鯿在台灣消失近百年的神祕魚,前後被三位學者發現,三度命名,定位不明,在過去的魚類圖鑑僅可見到手繪影像,2001年在現任海科館副館長陳義雄授的奔走查證下,「大鱗梅氏鯿」確認存在於金門島上;大鱗梅氏細鯿當初發現時,數量僅約400條,在縣府、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海洋大學及農委會林務局的合作下,目前總數已超過3萬尾,且分佈範圍陸續擴大至金門植物園等多數流域,復育情況獲得相當成果;而過去被認為是臺灣石鮒的黃鰭石鮒(新臺灣特有種),又僅見於臺灣北部少數擁有乾淨水域的河川、水渠及湖塘等棲地,因這樣的生態習性,生存棲地遭受破壞與汙染,與外來引入種如慈鯛科魚種入侵競爭,有族群消失之疑慮,這次也在蝶鯉共舞魚類多樣性特展中特別展出,讓大家一睹為快。
本次特展也特別與郵政博物館一同合作,共同展出畫家鄭義郎先生臺灣魚類郵票的原畫作品集與攝影展,非常難能可貴。此外,金門縣水產試驗所也將所內研發的海藻養生昆布、多醣海藻麵線、鱟娃娃等15項產品於海科館內販售,讓民眾不僅大飽海水魚與淡水魚眼福,也呈現金門特有且豐富的海洋文化價值。
「來看魚~蝶鯉共舞魚類多樣性特展」於107年6月29日至107年9月30日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一樓特展廳展出,為期3個月,讓一般民眾能有機會見到國內美麗且珍稀魚類資源,歡迎水族愛好者及親子一起到海科館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