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醫院巴金森病手術案例發表「深層腦部刺激器」 – 焦點時報

義大醫院巴金森病手術案例發表「深層腦部刺激器」

【記者蔡宗武/高雄報導】
張先生42歲,約十年前開始因常騎車摔倒、右側肢體僵硬、步態不穩,陸續到其他醫院求診,但因發病時很年輕,故曾被其他醫師懷疑是藥物使用後遺症或重金屬中毒,後經確診為巴金森病,開始持續長達十年的藥物治療。近一年因症狀加劇,每次服用藥物後,藥效只能維持約3小時,一天服用藥物多達二十幾顆,對生活品質跟工作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經過義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介元及神經外科醫師陳睿生評估後建議進行深層腦部刺激器治療,病人決定接受深層腦部刺激器植入手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後,目前症狀控制良好,藥物使用頻率大幅下降,病患生活品質並獲得改善,並笑稱自己大腦像家電一樣,擁有一顆遙控器隨時可以開關。

義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介元表示,巴金森病是一種好發於老年人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因為腦部黑質中製造多巴胺的細胞減少,當患者腦中缺乏足夠的多巴胺時,臨床上就會出現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動作遲緩或減少、手或腳顫抖、肢體僵硬、反應慢、常有面部缺乏表情、嗅覺功能變差、流口水、口齒不清、自覺腳部無力、拖著腳走路及平衡失調等現象。

巴金森病的藥物治療以左多巴(levodopa)效果最佳,然而雖然有效,5年後約40~50%的病人會出現藥效波動或異動症的現象,用藥後藥效作用時間會逐漸降低,甚至每2-3小時就必須補充藥物,此時,即可考慮外科手術。然而並非所有病患都適合手術,須經由神經內科醫師精準評估,手術後細心調藥及調電,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張先生為30多歲即發病的早發型巴金森病患,由於正處於青壯年期,常常在職場上及家庭內都有重要角色,患病影響生活品質,對於家庭及社會都是沈重的打擊。早發型巴金森病有別於晚發型,病程進展一般較緩慢,對左多巴藥效好,但更易產生藥效波動或異動症,此類病患接受DBS手術效果尤其良好。

義大大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睿生說,深層腦部刺激為目前廣泛使用的外科手術治療方式,在這個病例裡,藉由術中神經內外科醫師的合作,我們能夠精準的定位病患的腦部,並將電極放置在病患的雙側視丘下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此後再將電極連接至病患胸口皮下的刺激器。
深層腦部刺激為相對上較低侵入及破壞性的外科手術,在較低的手術風險下能夠有效的減輕臨床症狀。健保這幾年內對於此一手術的給付大幅放寬,也提供病友們更理想疾病控制的機會。

深層腦部電極植入手術適應症:
1. 經神經內科醫師確定診斷為巴金森病,而非其它非典型巴金森症或續
發性的巴金森症。
2. 對於左旋多巴胺治療反應良好,病患開反應期明顯且於開反應期時具有良
好的行動能力。
3.病患服藥後有無法控制的肢體顫抖並出現嚴重的藥效波動現象。
4.病患無明顯失智症狀,亦或無明顯憂鬱、精神疾患。
5.病患無癌症、肝腎功能不佳或其他出血性全身性疾病。
6.病患腦部磁振造影(MRI)正常,無其它的血管病變、水腦或是嚴重的腦
部萎縮。
7.病患對於治療有充分的了解並且無不適當的期望,治療過程中能與醫護良
好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