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4歲慰助金發放維持現狀 以維社會和諧
【記者吳旻高、湖明嬛/金門報導】
針對「金門縣歷經戰地政務時期五十五歲至六十四歲三節慰助金」政策執行是否進行調整一事,楊鎮浯縣長於今日主管會報上表示,鑒於地區各界對於此議題意見分歧,甚至出現正、反意見嚴重對立之情形,已然失去縣府團隊透過民調、廣徵民意,以為決策參考之初衷,為避免社會持續撕裂、影響地區和諧氛圍,現階段不宜進行修正,儘管正反意見都有,綜合評估考量後,該慰助金將維持現行發放方式。
上個月引發熱議的「金門縣歷經戰地政務時期五十五歲至六十四歲三節慰助金」民調作業,係縣府民政處配合縣議會提案,就該慰助金政策滿意度、使用用途、改變發放方式之看法,評估政策可行性,於3月25至29日間委外辦理民意調查作業。
楊縣長表示,民政處做這份民調,是出於廣徵民意,沒有任何的特別意圖,但坊間傳言紛擾,讓他決定將這份民調的結果僅供內部參考用,不會對外公布結果,更不會像外界傳言,拿來做為改發消費券或支持繼續發放的依據。
楊鎮浯坦言,民意調查案一經媒體批露,並引發網路熱議時,團隊內部曾建議是否停做民調,以杜爭議,但他認為,政府政策的形成、修正,需要經過社會充分對話,而且是由下而上主動發起,政策的規劃才能周延,也才能符合民眾的期待,這也是他競選時的重要政見之一。
因此,儘管紛擾不已,他仍堅持只有讓社會上各種多元的聲音充分反應出來,縣府才能了解人民對於這項政策的看法,遑論,自始至終民調確實是政府了解目前領受慰助金民眾真正想法的重要媒介。
但遺憾的是,在特定人士的操弄下,企圖把縣府這項單純探詢民意的民調曲解成在形塑世代對立,是想把主張繼續發放的人畫為貪婪的一群,並讓主張不發放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撻伐他們,進而形成群體對峙。更有甚者,還傳出做這個民調,是為了讓後續的發放更具正當性,才會僅以領有慰助金的縣民為受訪對象。
由於單純的事件已然被汙名化,為了導正視聽,縣府不得不再一次慎重澄清:楊鎮浯領導的縣府團隊,絕對以金門的長遠與永續發展為施政考量,資訊揭露、公共對話都是基本要求,目的在於化解紛爭、凝聚共識,期能讓縣府決策更臻專業並貼近民意。
楊鎮浯指出,從網路及坊間民意呈現情形看來,鄉親們對於「金門縣歷經戰地政務時期五十五歲至六十四歲三節慰助金」的發放確實存在高度歧異性,正因為如此,這時候不適宜、更不應該進行修正;因為任何的變動,都有加劇對立的危險,再三考量之後,當前,維持現狀應該是較好的方式。
至於針對議員要求縣府提供慰助金全案預估執行金額,但縣府卻未提供一事,楊縣長也進一步說明如下:
每一任縣長的施政作為都有當時的特殊時空背景與條件,不提供,是不希望讓整案摻雜過多政治因素,讓外界渲染為對前任縣長的清算。他認為,政策修正必須從不同角度思考、辯證,並經充分討論、取得共識後再為之,才是一位負責任的執政者所應有的態度與作為。
楊鎮浯也期勉縣府團隊,應從這次事件記取教訓,在做任何政策決定前,必須充分評估,整體考量可能影響後再定案,切莫讓鄉親再為此類未周全政策耗費過多社會成本。但楊鎮浯也再次重申,開放政府、公共對話,是他從政的基本理念,並希望縣府團隊,能記取教訓、勿忘初衷、公共對話,引領金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