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榮總無喉病友團體交流會正式成立 – 焦點時報

高雄榮總無喉病友團體交流會正式成立

▲高雄榮總無喉病友團體交流會正式成立

【記者蔡宗武/高雄報導】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喉癌及下咽癌患者人數約占頭頸癌患者的15%。此兩類癌症患者是接受「全喉切除手術」的大宗;另外有一部分的食道癌或甲狀腺癌的患者,也會接受「全喉切除手術」;這群術後的患者,由於缺少正常的喉頭結構,所以我們稱其為「無喉患者」。

正常喉頭結構兼顧呼吸、飲食、發聲等三大作用,缺乏此結構的「無喉患者」將面臨這三大作用缺失的挑戰;其中又以”發聲功能缺損”對於患者的生活影響最大。

以發聲為例: 無喉患者有以下幾種發聲方式
(a) 氣動式人工講話器發聲法:此為初學者最常用的發聲方式,較容易上手,此輔具為塑膠製造,內有一片聲瓣膜;使用方式是將講話器之一端壓住氣切孔,另一端含在口中,患者由肺部將空氣呼出,震動聲瓣膜,震波經由塑膠管導入口中,口腔將聲波塑形說話。一開始說話的聲音類似唐老鴨的聲音,但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說話音量可提升且清晰。
(b) 電動式人工講話器發聲法:此類輔具造型小、攜帶方便、學習簡單,經練習後容易上手,只是說話音色有明顯機械音且音量較小,價格也較氣動式人工講話氣高上許多;使用方式是將講話器抵住下巴,按壓開關,講話器開始震動產生震波,震波穿透下巴傳入口中,再由口部將聲波塑形說話。
(c) 氣管食道發聲瓣發聲法: 此發聲方式藉由醫生手術,在氣管與食道之間作一個小孔,把發聲瓣植入孔中固定,說話時用拇指蓋住氣切孔,使氣管內的空氣經由發聲瓣,導入食道及咽部,促使其肌肉收縮,震動黏膜及空氣柱,最後透過口腔塑形及舌部運動發出不同聲音;此類輔具學習容易,且音量較食道語大聲,發聲長度長,但發聲瓣必須每日取出來清洗,照護上較為不便。

以上三種輔具都有個明顯缺點,講話時必須用一隻手拿著講話器或按壓氣切孔,如果講電話時另一隻手拿著話筒或手機,則無法做其他事情。

(d) 食道語發聲法:這是最自然的發聲法,但學習不容易,必須練習半年以上,才能較流利談話,部分患者無法學習成功;食道語原理類似發聲瓣,利用吸引法或吞嚥法將空氣注入食道上方,當空氣排出時,促使食道與咽部肌肉收縮,震動其黏膜及空氣柱,最後透過口腔塑形及舌部運動發出不同聲音。

本次高雄榮總無喉病友團體的成立目的,在於推動促進患者的復健活動,尤其是音聲及吞嚥復健;我們邀請現任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主任,同時也是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 朱本元教授,以及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副秘書長 張其忠,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台北班主任 楊復正,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台中班班主任 蔡添順,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台中班理事 吳德業, 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台中班 黃義翔,將於109年12月2日、12月9日、12月16日、12月23日下午兩點至四點,於本院第三會議室舉辦講座座談,透過病友的現身經驗分享及教學,協助南部無喉患者學習食道語;日後高雄榮總無喉病友團體交流也會固定於每周三下午兩點至四點持續進行,不定期舉行講座服務各位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