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下降又上升 情緒莫名跟著up & down – 焦點時報

氣溫下降又上升 情緒莫名跟著up & down

【記者陳金泉/南投報導】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播,也再一次引起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相關討論。除了思覺失調症以外,情感性精神疾病(如躁鬱症)是另一種盛行率較高的精神疾病,而季節有時也是影響躁鬱症狀起伏的因素之一,民眾要多加注意。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身組醫師蔡昀霖表示,情感性精神疾病常在季節交替之際特別不穩定,例如憂鬱症狀好發於秋、冬,躁鬱症的躁期則在春天最明顯,這段時間復發的病人相比平時,確實會多一些。在此時節,病人切勿停用精神藥物,應規律回診接受藥物治療,家人亦應多關心病人情緒及症狀,適時協助就醫,避免精神症狀復發。而精神疾病有許多分類,其中,躁鬱症又叫做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是精神科急性病房中僅次於思覺失調症,第二常見的精神疾病。躁鬱症患者的躁症常在春、秋等季節變換時刻發作。躁鬱症患者平時一如常人,但是在躁期時,可能好幾天不睡覺、活動量增加、更捨得花錢、過度熱心,言行上常引起他人不悅,甚至攻擊別人,讓家人不得不帶他就醫。鬱期的症狀常表現在身體不適上,初期就醫常被當作內科問題處理,可能的症狀包括體力變差、腸胃不適、食慾不佳、頭痛、腰痠背痛、失眠、心情沮喪、對平常嗜好失去興趣,思想悲觀,嚴重時還有厭世想法或自殺行為等。

蔡醫師也呼籲在季節交替的時候,如果有固定服用藥物的患者,在季節轉換時,因應症狀變化,有可能需要調高劑量時,可先跟醫師溝通調整。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症狀,一發覺有變化就盡快就醫。同時家屬能多注意病人是否有規律服藥及情緒症狀變化,多給予病人關懷,若病情復發時能及早接受治療,規則的服藥,多數精神疾病症狀都能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