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科大室設系《漸構》 構築空間美學與應用 – 焦點時報

樹科大室設系《漸構》 構築空間美學與應用

【記者蔡宗武/高雄報導】
樹德科大室內設計系「108級樹德室內設計系畢業設計市中心展~漸構」展,即日起至5月13日在該校設計大樓一樓登場,作品有51組,由122位畢業生聯手創作。5月17日至5月20日假松山文創園區三號倉庫舉行「松山文創園區空間設計聯展、5月22日至5月25日預定在高雄市政府四維中心中庭廣場與大家分享,歡迎市民把握機會。

《漸構》意喻逐漸構成的自我思想,在迷宮的忐忑不安中,到尋找出路,團隊不斷地討論、磨合,一步步地將所學與想法,藉由創作過程與方式呈現在作品中,學生的努力如同燈泡燈泡,慢慢地發亮成為最美的樣貌;最後的結果又如俄羅斯方塊的堆疊,並推砌成完整模樣。
總召集老師李彥頤說明自己前往業界深根回校再接下畢製專題指導,會以業界角度提醒學生室內設計不是只有空間,有社會關懷、公共議題、生活應用等層面;同時在實務接軌課程也邀請多位校友與學弟妹經驗分享,發現學生在8個月的創作過程中,也都能將其融入設計方向,更明確自己未來的目標,可喜可賀。李彥頤期許學生未來進入職場不忘初心,但也要理解設計要符合人性與生活的應用,才是一位真正的設計家。

《遊歷漁事》由謝承修、劉亦軒、李濬謙三人創作,邱文傑老師指導。作品以阿根那造船廠連結八尺門水域,經過時光的洪流,繁榮雖已褪色,但歷史不會被埋沒;創作者以水上市集與複合式旅客中心,推廣「慢魚運動」的同時,重新找回過往歷史的興盛,在這裡可一起慢遊歷史,體會漁事。
《躍. 齡活》由周傳凱與石開文二人創作,邱文傑老師指導。以高齡社會做為切入點,探討台灣高齡者的活動空間是否足夠,把高齡者最重要的醫療、飲食、運動三大需求做為空間設計主軸,以解決高齡者生活問題時,同時創造高齡者與社區相互接軌的平臺,讓高齡者不再是社會邊緣人,能夠與社區居民緊密結合,讓平臺成為家的延伸。因此「全齡的社區活動空間」是創作者議題探討後的答案,讓高齡者不再與「老人」同框,在空間中無年齡的區分,快樂交流。

《極宿》由邱建豪與常馨云創作,李彥頤老師指導。創作團隊在認識魯爾工業區改變過程前後,興起為工業城的高雄進行改造的念頭。將沒落的工業廠區進行綠化再生,讓歷史記憶被保存,同時也不荒廢再重生的區域,創造高雄不一樣的新地標。整體設計主軸以青年旅館與極限運動為主軸,再加入新活力與綠建築概念,讓曾經汙染的樣貌能改頭換面。整體園區規劃,包含停車入口、車道、入口服務中心(教育空間)、開放式極限運動場、及半戶外活動空間。原建築物體經過改造後,保留原本的建築結構,並以不同材質做出機能性設計,有各式極限運動、或專業的運動商店;而青年旅館與特色文旅,讓空間成為活動景緻,周圍襯以綠美化並融入半屏山天然景色。

《續町》是李家芸、林婉琪、張家慈三人設計,陳逸聰老師指導。1952年的台灣,對外貿易經濟起飛,美國與日本是台灣前兩大貿易夥伴;回首過往,台灣許多樣貌仍保留在日治時期的古蹟中,唯隨著商業發展,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群,有的面臨拆建、或消失。《續町》探討位於高雄市鼓山區臨海三路5號、7號的哈瑪星地區,希望透過專題創作,提出延續哈瑪星繁榮街景的議題,呼籲大家正視歷史地理的演變保留,讓歷史空間設計課題被重視。

《舊蓆新織~一個有關TATAMI工坊的改造故事》由王春元與張冠蓮二人設計, 指導老師是室設系紀順堂主任。逐漸消失的傳統行業,說明時代不斷發展,年輕世代無法體會舊產業的味道,使得傳統技術無法傳遞。設計團隊從未想過原來還有一部份人堅守崗位,世世代代守護著祖先傳承的產業,小小店鋪座落於府城小巷,守著歷史、守著文化,設計者希望藉由空間和創新,讓文化被大家認識。

《橋頭舊戲園-老街市集文創基地》由陳宜君、吳芳儀、鍾聲揚三人設計,許正旺老師指導。透過設計拉近文創與傳統的關係,讓傳統文化不被埋沒、讓文創新思維不再隱居世外。以橋頭糖廠與小店仔街間,一座已停業的舊戲園為基地,其後方原為員工宿舍空地、居民共同打造出的社區公園,三個看似無關連的土地,運用新舊對話、環境對話、路徑串聯,轉變成一處傳統與新思維並存,人潮絡繹不絕的文創市集基地。

《鄰界臨聚-東南亞文化交流中心》由連毓茜與楊力達二人創作,王煦中老師指導。目的希望改變新住民與移工在都市生活中面臨的困境,將台南火車前西北方區域定義為東南亞文化區,利用新建的東南亞文化中心,補充區域內缺乏的空間需求,期盼能成為移民工聚集的空間,讓在地人也能穿梭交流,讓新住民與移工能融入台灣社會,不再被孤立,讓文化共融共享。
《阡陌輞口》闕川博、鄭丞佑、劉凱三位創作,李允斐老師指導。發想是以古建現況提出新實驗性解決方案,設計團隊發現在中國眾多土樓被荒廢了,是否有新的解決方案促其活化再生,或許是一個新公社、或許是一種新形態,因此在萬千土樓中選擇一小塊作為基地進行實驗。基地選在中國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石橋村,以此作為新烏托邦的實驗性構想基地。設計引用英國建築電訊派的思想為構造思想,將設計分為木結構的指引性公共空間、輕量化鋼結構的連接性交互性廊道、以分子式結構能無限生長的住宅區等三部份,三種結構的構成代表出時代的發展和建築的多樣性。

木結構的指引性公共空間是以傳統木構為基礎,構建整個阡陌輞口的入口,與石橋相連接給人一種指引性的作用,同時給人二種選擇,即享受原始土樓體驗、或是新烏托邦式的新公社;輕量化鋼結構的連接性交互性廊道是以鋼結構的立柱作為輕量化平台的支撐和搭建架構,讓整個建築量體輕量化,同時在鋼架的平台與人進行交互,在不破壞原本3棟土樓的原則下,以輕量化方式銜接前面木結構的指引性公共空間和分子式結構能無限生長的住宅;分子式結構住宅以英國建築電訊派的思想為構想基礎,提供單人房或家庭式公寓,配合前面二種建構方式形成對比,是一種過渡,也是對未來的致敬,不僅保留傳統建築,也引入新方式新作法。

《浮世隱逸-紀念一個山海交會的聚落》 張瑋峻與林佼俊二人設計,張博碩老師指導。高雄哈瑪星的哨船頭,有著壽山與港口交會,有沿山而建的建築聚落,過去是百姓親手搭建的素人建築物,今以「負建築」手法的內斂與在地的手法修建,轉化為書院型學生宿舍聚落,以延續老建築的生命,成就無形的智慧資產。

《微隱山丘-旅人情感記憶交換所》由呂宜庭、陳芸靖、魏依宣三人創作,張博碩老師指導。在喧鬧的繁華都會中,難得一方隱市,隱蔽在群山及溪水間的庶民聚落,希望可以透過改建,把這塊都市中的世外桃源,演化成一個讓旅人駐足,具浪漫風情的記憶交換所。
展覽期間也邀請產學界專家學者評圖,評審委員包括成功大學建築系薛丞倫教授、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黃志明副局長、高雄市建築師公會鄭純茂理事長、高雄市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韓雨生理事長、高雄市空間藝術學會何沛穎理事長、許家彰建築師,將評選出金鷹獎、銀雉獎、銅鵲獎各一名、優選三名,獎金為3萬元、1萬5千元、8千元、3千元不等;佳作八名以資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