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臺灣、香港三地聯手 《舞蹈風景》看見華人地區舞蹈新樣貌
[焦點時報社/記者黃秀卿報導] COVID-19引發的全球巨變,快速地改變大眾習以為常的日常;世界各地表演藝術活動從被迫停擺,到相繼推出線上觀影,也讓我們改變視角,建立新的觀看模式。去年底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發起《舞蹈風景》亞洲舞蹈影像共製計畫,串聯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及香港大館-古蹟及藝術館,邀請4組在不同城市生活的當代舞蹈與電影工作者,從所在地區汲取靈感創作並拍攝為舞作影片《舞蹈風景》,最終輪流在4個場館播出。歌劇院將於3月20日至21日連續兩天於角落沙龍播放,將以連續6小時、不間斷輪播4部影片,不用飛出國、透過大螢幕,就能欣賞亞洲地域風景及華人藝術家的多元文化面貌。
這4齣舞作短片由臺中國家歌劇院委託創作的《山林轉換:走跳計畫初步》,邀請知名香港影像導演黎宇文與臺灣中生代舞蹈家陳武康與余彥芳合作,拍攝以臺灣島嶼環境為背景的走跳計畫。導演記錄陳武康與余彥芳跟隨文史工作者高俊宏,踏查日據時期大豹溪流域隘勇線遺址,將入山途中顛簸的身體和歷史現場的感官衝擊轉換爲一場即興演出。
《暖化之後,我住在…》(特別剪輯版)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委託創作,衛武營駐地藝術家周書毅攜手活躍於國際影展的呂威聯及音樂設計王榆鈞共同創作。周書毅多年來不斷探索身體與城市的關係,用身體、影像思考生命的生存處境;在《暖化之後,我住在…》影片中,周書毅在衛武營的屋頂上,思考全球暖化的議題到劇場消失的未來困境,聚焦在人於困境之中的無力狀態,想像人類面對自己所造世界的盡頭。
由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委託創作的《居。拘》,以舞蹈家張永祥對「房間」的想像,開啟一扇走進其內心世界的門扉。新加坡舞蹈家張永祥30年來與舞蹈的共處,生命、舞蹈已然密不可分,然而他逐漸意識到孕育並保護他的私密空間,同時也像囚室般的束縛著他,於是他開始探索,當卸下盔甲的保護後,被解放的自己。
香港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委託創作的《毛‧恐不入──毛鬙鬙》(階段性創作),創作靈感源於編舞家曾景輝自身對毛髮的恐懼,隨著研究發展,主題從「恐懼」延伸到「生死」,以傳統道教儀式「破地獄」為基點,開展探索空間與聲音對人帶來的影響。
2021年春,在這個距離和行動仍受到侷限的時期,透過華人地區四大藝術中心的4部舞蹈影像,一起探索舞蹈新的詮釋可能。《舞蹈風景》相關資訊請洽歌劇院官網。圖/歌劇院提供
延伸閱讀:【焦點時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