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臺中文學獎頒獎典禮
[焦點時報社/記者黃秀卿報導] 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第九屆臺中文學獎」創下多項新紀錄!109年總計收到來自海內外多國共1,909件投稿作品,成長幅度達73%,文化局也提高總獎金額度達180萬元,經過激烈的競爭,選出1位文學貢獻獎得主瓦歷斯‧諾幹,以及73件文學創作獎作品,顯示臺中市政府在文學推廣上的豐碩成果。今(13)日在臺中文學館舉辦頒獎典禮,臺中市長盧秀燕親自出席,市議員李中、黃守達,市議員張彥彤、江肇國服務處代表,文化局長張大春,西區公所區長王瑞嘉,文學貢獻獎得主瓦歷斯‧諾幹,文訊雜誌社長封德屏,本屆評審委員石德華、蔡榮勇、張芳慈、楊維仁、林婉瑜、李長青、蔡淇華、林德俊,臺中作家江昀、蔡秀英,臺中市立惠文高級中學校長王沛清,及多位在地里長皆參與這場文學盛會。
市長盧秀燕表示,臺中文學獎是臺中市政府非常重要的獎項,第九屆的參選作品數量創新高,也增加古典詩的類別,感謝評審老師的辛勞付出,加深文學的推廣和扎根,臺中市政府會與大家繼續努力,讓文學在臺中繼續發光發熱。市長也感謝瓦歷斯‧諾幹老師在文學創作及原住民文化教育所做的貢獻,並頒發文學貢獻獎。瓦歷斯‧諾幹老師表示,臺中市擁有偉大的文學傳統和文學精神。
頒獎典禮邀請臺中市立惠文高級中學的學生,將本屆小說類第一名得主林楷倫的作品〈北疆沒有大紅色的魚〉做讀劇表演;同時邀請臺中市和平區自由國小學生,朗讀本屆文學貢獻獎得主瓦歷斯‧諾幹的詩作,也演唱泰雅族Lyung Penux大安溪傳統古調。藉由臺中市在地學生以表演形式詮釋得獎者作品,除彰顯傳承與創新的教育意義,也加深臺中文學獎與臺中土地的連結。
文化局表示,109年起各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甚鉅,臺中文學獎卻收到來自國內各地,以及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地的稿件,更創下歷年收件數新高,達1,909件作品,比起108年的數量成長超過七成。同時,第九屆臺中文學獎也首次增設「古典詩」類別,徵文類型包含小說、散文、新詩、臺語及客語詩、古典詩、童話、國高中職生散文及國高中職生閱讀心得8類。
小說類第一名由林楷倫〈北疆沒有大紅色的魚〉獲得,以賣魚為職業的作者,對魚的種類及東引漁村的掌握甚為到位,而對比城市中的燈紅酒綠,更顯出打漁人的生命困境與孤寂,評審皆認為是一部生動迷人的作品。散文類第一名為董秉哲〈口〉,細膩書寫兒子與生病的父親間那份不輕易顯露卻真摯的情感,也凸顯了陪病者獨自面對生死時的無助與恐懼。新詩類第一名為來自馬來西亞的李寧介〈無事〉,不直寫疫情,而以襯托對照的方式,讓自然環境與人類的疫情建立關係,觀點特別,文字乾淨明確。童話類第一名王麗娟〈牆壁壞壞〉,以具有詩意的文字,從「牆壁」的角度傳達生命有限、萬物有情的觀點,故事的感動力具有延續性,且理性與感性兼具。
本屆臺中文學獎增設的古典詩類別,臺中曾為全臺三大詩社「櫟社」起源地,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第一名得主為何維剛〈懷父四章〉,以優美動人的文字,懷念因疾病逝世的父親。而為鼓勵青少年閱讀與創作的「國高中職生散文」與「國高中職生閱讀心得」,投稿作品主題多元、題材豐富。國高中職生散文類國中組第一名為雲林縣斗六國中黃宥茹〈花〉,描寫作者自我的成長與認知,流露出深刻的觀察和不凡的企圖。國高中職生散文類高中組第一名為臺中市大里高中林政宇〈面師〉,作者擁有穩健的書寫能力,細緻地描寫「面師」畫臉譜的過程和細節,文字清簡卻情真意誠。國高中職生閱讀心得類國中組第一名為臺中市中科實驗高級中學國中部黃子彧〈看見內在的光——《特別女生薩哈拉》讀後感〉,作者透過閱讀而懂得轉換角度的思考,並返回對自己的肯定。國高中職生閱讀心得類高中職組第一名為宜蘭縣慈心華德福高中陳晉〈感知的長河:《王陽明帶你打土匪》讀書心得〉,作者帶入自身的觀點與體悟,也在文中創作了屬於自己的詩歌、呼應情境。
本屆臺中文學獎最年長的得獎者為現年70歲的曾元耀醫師,作品〈騎袂歹的跤踏車〉榮獲臺語詩佳作,自55歲甫動筆寫詩,因身為醫師,而能熟悉且感同身受罹患疾病的高齡族群,得獎詩作即是以30多位抗癌勇士騎單車環島旅行的事蹟為題材。另外本屆年齡最小的得獎者分別是國高中職生閱讀心得國中組第一名黃子彧〈看見內在的光——《特別女生薩哈拉》讀後感〉及第三名洪馥廷〈《十三歲新娘》閱讀心得〉。兩位都就讀國中一年級,初次投稿臺中文學獎即榮獲獎項,可見臺中文學獎平臺發揮了鼓勵青少年閱讀及寫作的成效。
而本屆臺中文學獎文學貢獻獎得主為臺中原住民作家瓦歷斯‧諾幹,出生於臺中市和平區泰雅族Mihu部落的他,擅長以寫實手法書寫臺中地區的自然與風土,更以強烈的原住民自覺,思考原住民身份認同及文化處境。瓦歷斯‧諾幹創作文類有詩、散文、小說及報導文學等,創作質量兼具,獲獎無數,深具臺灣文學代表性地位,實至名歸。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歷年舉辦臺中文學獎徵文活動,提供華語創作一個文學發表平臺,邀集國內外優秀創作者參與,激發文學創作動能,並呈現臺中文學的深厚底蘊。圖/文化局提供
延伸閱讀:【焦點時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