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與可能導致的相關法律問題
【記者張光雄/南投報導】
相信許多父母都曾經看過自己小孩睡到一半,眼睛還閉著,突然從床上起身,到廚房、到浴室一陣摸索,叫他也沒什麼反應,最後又自己跑回房間睡覺的場景。醒來之後詢問孩子晚上的事情,他似乎什麼都不記得,這樣的狀況可能就是所謂的「夢遊」。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一般精神科醫師陳佩琳表示,小孩子第一次發生夢遊的時候父母應會感到緊張,擔心孩子閉著眼走路會不會磕著絆著,不過觀察幾次以後會發現,在熟悉的環境中,即使閉著眼走路孩子似乎也能避開大部分的危險。
過去,人們對於睡眠、夢境的興趣濃厚,卻所知甚少。心理學的巨擘佛洛依德以「夢的解析」做為了解人類潛意識的階梯,讓我們對於夢的意義有了新的想像與詮釋。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缺乏科學證據的分析以及缺乏臨床實務效用的精神治療,對多數精神疾病而言幫助有限,這一套關於夢境的理論也隨著精神藥物的發展逐漸式微。睡眠醫學的興起大約是最近一百年以內的事情,人們開始嘗試以腦電圖分析清醒以及睡眠時的腦波變化,並且根據腦波的表現,勾勒出睡眠的結構,在此過程中,許多睡眠時的異常表現如夢遊、睡驚、夢魘、腿步不寧症候群也逐漸被學者發現並且歸類。
陳佩琳提到,夢遊是睡眠疾患中相當普遍的一種,尤其好發於孩童,11歲以下幼童的發生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之後隨著年齡漸長發生率逐漸下降,在成人當中夢遊的發生率僅為百分之二到六。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的診斷標準,夢遊的定義是「在睡眠中從床上起來到處走。夢遊的人有一個面無表情瞪眼的臉,對他人的溝通通常沒有反應,很難喚醒,且常反覆發作。」。夢遊的發生與遺傳大有相關,家族中有夢遊史的人,發生夢遊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十倍,其他可能誘發夢遊的因素包括睡眠剝奪、發燒、酒精、藥物、與壓力,其中,有多項精神科的藥物被認為與夢遊有關,包括佐沛眠、帕羅西汀、舍曲林、鋰鹽、奥氮平、喹硫平等,除了精神科的藥物以外,部分抗生素、抗癲癇藥物、氣喘藥物等,也曾被報導出現夢遊相關之副作用。
所有藥物當中,佐沛眠(Zolpidem,商品名史蒂諾斯)的夢遊副作用最廣為人知,他的神經系統副作用包括嗜睡(2%)、頭暈(1%)等項,而夢遊則屬於極少見(發生率小於千分之一)之神經系統副作用,其行為可能相當複雜,如睡夢中駕駛、進食、打電話、性行為等,當藥物與酒精共用或是使用超過建議劑量時,行為障礙的機率隨之增加。這樣的夢遊行為若是發生家中這樣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不一定會對他人造成影響,然而若超出安全範圍,例如開車到路上、與配偶以外的人發生性關係、打電話影響急難救助系統或政府機關,可能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困擾,甚至讓自己吃上官司,不可不慎,建議有複雜夢遊行為的病患,先向精神科醫師諮詢,再討論治療方式,才能保障自己以及他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