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點線面」著手打造綠色宜居城市
盧秀燕:讓都市叢林變花園
【記者劉明福/台中報導】
台中市政府日前發布實施「台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透過獎勵措施,鼓勵開發商及建築師將綠化植栽引入市民居家空間,希望以點(宜居建築)、線(都市景觀)、面(生態保育)方式,逐步打造台中成為綠色宜居城市。市長盧秀燕表示,「讓都市叢林變花園!」市府在未來4年中會加強城市綠化,而打造宜居城市也不是只有花大錢,也要在現有建設上多用心,讓民眾生活更便利幸福,就是宜居城市。
都發局長黃文彬今(4)日於市政會議上簡報指出,市府參考新加坡花園城市的概念,訂定「台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提供免計算容積樓地板或建築物高度等獎勵措施,鼓勵起造人設計垂直綠化設施、雙層遮陽牆體、植生牆體、造型遮陽牆板、複層式露台等「垂直綠化」及「垂直鄰里設施」。
依台中市都市設計審議規範,私有新建建築物樓高超過12層、住宅區建築基地超過6000㎡,商業區超過3000㎡,或總樓地板面積超過3萬㎡者即需要都審,公有建築物則是樓地板面積超過3000㎡者需辦理都市設計審議。
今年3月26日發布實施後,從建築師運用該條文內容設計建築物,送都市設計審議大會審查完成,短短2個月已有2案位於南屯區的宜居建築開發案審議通過,第一個建案從原本光禿的水平直立造型,新增許多垂直綠化設施及複層式露台,增加了78棵喬木,讓水泥叢林增添綠意;另一建案則在原先規劃的少許植栽之外,在建築物的每個樓層設置更多綠樹,共增加了131棵喬木,除可增進居住者的舒適感,也能讓建築外觀形塑台中都市景觀。
黃文彬說明,每年大概有400個案件經由市府都市設計審議,如有一半案件申請宜居設施(垂直綠化設施、複層式露台),每案平均約增加100顆樹,共可增加2萬顆樹。依內政部公佈之「建築基地綠化設計技術規範」,一顆小喬木固碳量約600KG/㎡,一個建案約增加6噸固碳量,故約可增加1200噸固碳量。如果一座鄰里公園種200棵喬木計算,如此數量約可每年生產100座鄰里公園,除了降低空氣汙染及熱島效應之外,也能增進都市景觀,並達到維護生態環境的效益。
黃文彬也強調,「台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內的垂直綠化設施、複層式露台絕非是建築物「豪宅化」,而是平民化、好宅化。大量綠化環境是普世價值,導向一般住宅都可享受綠意、舒適休閒空間,房產價格的提升並非此辦法所致,反而特色建築、宜居城市才是推動本法的目的。
盧秀燕表示,打造宜居城市不是只能花大錢蓋新設施,只要用心,好好愛惜、維護現有公共設施,也可以讓城市有韻味又漂亮,例如先前建設局僅花費20萬元為東區舊橋「東昇橋」重新規劃燈光設計,打上粉紫色燈光,營造浪漫氛圍,就讓東昇橋重新成為民眾打卡亮點;她也請建設局持續加強巡查轄管公園及公共場域,檢視是否有老舊設施需要整修,予以補強。
財政局長羅仙法則指出,除了提高建築物品質之外,建築物數量也建議一併納入考量,根據5月初聯合國公布資料,到2035年全世界人口會增加到76億,其中70%人口會在城市。台中都會區現在是280萬人口,占中彰投苗總共512萬人口的54%,未來如果真有70%的人口集中到台中市,台中人口會超過330萬,也就是未來20幾年台中市人口還會再增加50萬左右,這50萬人口要怎麼容納,也是市府在進行都市計畫時應一併納入考量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