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 工研院攜手慈濟共同開發公益科技 – 焦點時報

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 工研院攜手慈濟共同開發公益科技


▲工研院與慈濟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進行「公益科技智慧服務平台」合作驗證開發。左起: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主委劉佳明、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圖/工研院提供)

【焦點時報/記者羅蔚舟報導】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工研院今(4/26)日與慈濟基金會進行「公益科技智慧服務平台」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未來將在偏鄉科技、急難救助、循環再生、綠能科技、淨零碳排、智慧照護與智慧機械等各方向,共同進行場域驗證、協助商品開發等科技合作。以工研院的研發技術能量,結合慈濟基金會志工的實戰經驗,充分了解第一線的使用需求與問題,共同開發公益科技提升救災效率。

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主委劉佳明表示,工研院秉持「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的理念,運用科技研發成果,投入於社會公益,過去已與慈濟在淨水、環保、綠能等方面合作出不少成果,如與水利署合作開發的「Qwater淨水系統」,曾在2013年跟著慈濟救災團隊一同挺進被強颱海燕重創的菲律賓災區,工研院同仁一天之內就架設好三台淨水設備,在物資匱乏災區建立安全衛生的環境,提供即時、足夠與符合衛生及水質標準之飲用水。

劉佳明進一步表示,近期工研院針對一般救災機具無法進入民宅,須仰賴人力清運土石的情況,與慈濟合作,先透過工研院「人體姿態偵測技術」,逐格分析鏟土動作,了解第一線的需求,進一步設計出「穿戴式鏟土省力裝置」,不需燃油或電力,就能達到省力效果,減輕救災人員三成的腰背負擔。未來也期待雙方能開發出更多運用在社會公益之科技,以科技解決急難救助等問題,持續擴大臺灣社會正能量。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也分享,每當發生土石流災情,慈濟志工常深入災區清運廢泥,往往造成身體很大負擔,工研院研發「螺桿式泥沙清除機」,取代圓鍬功能,體積小、輕量化、按鍵極簡化,可一人獨力操作,在大機具難以進入的民宅內也能使用,能加速災區重建,讓災民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社會公益就如暗夜中的螢火蟲,螢光雖小,凝聚眾力也能帶來光亮,期望藉由與工研院的合作,讓科技力量的光芒更能深入照亮社會的每個角落,讓社會更祥和、世界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