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急性治療 環環相扣才有機會記者會 – 焦點時報

腦中風急性治療 環環相扣才有機會記者會

【記者張達雄/雲林報導】

“醫生,我這兩三天一直覺得右邊的手腳都比較沒力,是不是中風了?” “我早上起來血壓很高,講話都不清楚,等了很久才看到你” “我早上就覺得頭暈,想說去睡一下會不會比較好,結果更嚴重了,怎麼辦?” 門診的時候聽到這樣的描述,我的心中都會暗暗扼腕,即使是腦中風,這樣的時間也已經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治療期。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方楨文醫師表示,中風有缺血與出血兩種,缺血性腦中風在台灣佔大宗,是指人的血管中因為各種原因出現血栓,阻塞了腦部的血流,腦細胞得不到血液氧氣而壞死。腦部不僅有各項身體功能的指揮中樞,且一旦受損又難以再生,腦中風因此長期名列國人前五大死因之一。即使得以保存性命,也常常遺留各項長期功能缺損,對於日常生活的功能影響很大。這些或輕或重、或長或短的後遺症,常常要耗費很多金錢、時間、人力才有機會彌補,間接對於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神經部饒敦主任表示,腦中風既是血管堵塞,自然希望能盡快將血管打通,恢復血流,最常用的方法是從血管裡施打血栓溶解劑,然而這是一把兩面刃。如果在中風症狀出現後三小時內給予,它有機會可以打通血管,且出血的機率不高,但如果超過三小時,出血的機率就會大幅增加。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微細的管路,深入腦血管把血栓取出,雖然可以拉長診治時間,同樣的也有限制。研究指出,每延遲一分鐘,就有近兩百萬個腦細胞受損。

所以,腦中風的治療好壞,在發生後幾個小時裡就大致底定,而這其中每一分鐘都很重要。如果要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就要讓所有適合的患者,在最短的時間裡得到治療。這樣的理想需要患者、119系統、醫療院所的接力合作,環環相扣。首先患者本身需要能夠察覺腦中風的可能症狀,並清楚 “中風要快速處理” 的觀念,盡速前往醫療院所的急診尋求協助。如果懷著 “等一下看看會不會比較好” 的心思,很可能延誤病情,錯過分秒必爭的寶貴治療時間。119系統可以擔任中繼站,初步判別是否為腦中風,並了解鄰近急救責任醫院的位置遠近與治療量能,好讓患者盡速抵達適當的醫院接受治療。醫療院所擔任主要的治療角色,必須結合各個相關專長科別,建立快速反應流程,加速治療進行。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劉宏輝副院長表示,在動脈取栓術逐漸普及的時刻,腦中風的治療從 “黃金三小時” 進步到 “黃金六小時” 或 “黃金二十四小時” ,呼籲民眾應該要更加注意腦中風的症狀,並提高警覺,在第一時間處理,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大腦,將中風的傷害減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