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政府海巡署金馬澎分署安檢所通報料羅港有海龜在海面遊蕩送往水產試驗所暫時收容 – 焦點時報

金門縣政府海巡署金馬澎分署安檢所通報料羅港有海龜在海面遊蕩送往水產試驗所暫時收容

(記者吳旻高/金門報導)
昨天7月31日金門縣政府接獲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九岸巡隊料羅安檢所通報,料羅港內有海龜在海面遊蕩,由於活力差,且港內船隻進出頻繁,為避免衍生意外,隨通知縣府並協助打撈,目前暫置於金門縣水產試驗所,由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檢傷及照護,縣府建設處表示,該隻海龜為綠蠵龜,屬保育類野生動物,自7月26日後為第三隻通報收容個案,民眾若有發現類似個案,請通知縣府處理。

水產試驗所將綠蠵龜進行驅蟲處理。(金門駐地記者/吳旻高攝影)
水產試驗所將綠蠵龜進行驅蟲處理。(金門駐地記者/吳旻高攝影)

此外,第一隻海龜自26日收容後,已經連續六天排出塑膠垃圾,顯示垃圾問題已經嚴重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長時間漂流於海上的塑膠袋,不僅型態像水母,在著生藻類後也像海帶,吃下大量垃圾的綠蠵龜不僅養份吸收不足,也增加擱淺或死亡的風險。過往縣府每年的綠蠵龜通報,每年約1-2隻,且多為死亡個體,這次連續三隻的活體通報確實有些異常,縣府也有接獲釣客連繫,在后豐港堤外也有發現海龜追咬垃圾,縣府呼籲民眾或漁民,若有發現不尋常的海龜活動現象,請通報縣府處理。
建設處表示,7月26日、27日及31日,經由料羅安檢所及熱心民眾通報,分別於料羅港內及塔山電廠海域發現綠蠵龜載浮海面,由於均有明顯活力不佳等異常,均送往水產試驗所暫時收容,經台北市立動物園余珍芳及賴燕雪獸醫,張佑佳助理及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協會徐曉萍獸醫及黃富楡助理等人會診及抽血檢查結果,三隻綠蠵龜均有血檢值異常情況;第一隻的肌酐酸值偏高推測原因是背甲損傷所致,第二丶三隻肝指數偏高則可能和住血吸蟲感染有關;另昨天送來的第三隻綠西龜則有低白蛋白血症,營養狀況不佳,由於旋睪科的住血吸蟲被認為是世界各地海龜族群常見的寄生蟲,寄生狀況可能導致海龜擱淺或死亡,相關研究又提到以以青少年龜發生率較高,所以後續三隻都會進行驅蟲處理。
綠蠵龜小檔案(資料來源:台灣生命大百科)
綠蠵龜因脂肪呈綠色,故俗稱海龜、綠海龜、黑龜、石龜,英名Green sea turtle。前額鱗1對,背甲長可達153公分,體重超過100公斤以上,頭部的前額鱗僅有1對。背甲中央有5片盾板,兩側各具有4片盾板,前肢有1對爪,背甲的盾板上有間雜黃、棕、綠等顏色放射狀花紋,有些則呈墨綠色至灰黑色,腹甲為白色或黃白色。成熟後的公龜的尾巴長約背甲的一半,而母龜一般不會超過背甲後緣。綠蠵龜常在海草和海藻繁生的海域覓食,成龜多以海草、海藻、海綿及海底沙泥底質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孵化初期的幼龜階段為雜食性,但以肉食為主。成龜體內脂肪累積了許多綠色的色素,呈現淡綠色,也因而得名。大多的時間都在海中生活,但必須回到水溫逾攝氏25度的沙灘上產卵以繁育後代。由於牠用肺呼吸,於海中的潛水深度極限約一、兩百公尺,大多集中於0至50公尺深的水域。成龜約需20至30年才會達到性成熟,平均約隔2到4年才會進行迴游與交配,絕大部分綠蠵龜會回到原來的棲地進行繁衍。在臺灣附近海域,綠蠵龜是唯一仍可發現有上岸產卵的海龜,其交配期約為每年的春季,而以夏季滿潮的夜晚為產卵的高峰期。大多母龜一季會上岸產下3到7窩卵,每窩約有100粒卵。綠蠵龜的性別取決於卵孵化期第3至5週的沙溫,其一半雄性的中樞溫度介於28.0至30.3℃之間,當性別決定期溫度高於中樞溫度時,孵化出的均為雌龜。

綠蠵龜排出的垃圾袋因藻類著生型態極似海藻,容易讓海龜誤食。(金門駐地記者/吳旻高攝影)
綠蠵龜排出的垃圾袋因藻類著生型態極似海藻,容易讓海龜誤食。(金門駐地記者/吳旻高攝影)

綠蠵龜已瀕臨絕種,全世界僅剩下約20萬頭產卵母龜,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在人為干擾方面,產卵棲地的破壞包括騷擾產卵母龜、不當挖掘龜卵、捕捉小海龜及不當的建設開發、挖取沙灘沙石移作他用、岸上燈光設置;在海洋棲地的人為危害主要是不當漁法所造成海龜混獲問題嚴重,其次是非法的漁撈如炸魚及毒魚,還有海洋的污染而使牠感染治癒機會極低的纖維狀乳凸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