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是一種病?
【記者林煥霖/南投報導】
【草屯療養院】遊戲成癮是全球關注的公共健康議題,過度沉迷於電玩遊戲對個人身心健康、家庭及人際關係和社會都有非常嚴重的影響。遊戲成癮常使得兒童青少年作息不正常、白天精神不濟、上課無法專心、忽略課業及現實的人際關係,在被迫中斷遊戲時也常出現焦慮、憂鬱或易怒的情緒,甚至引發與家人的對立和衝突。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遊戲玩家高達2-3%有「遊戲障礙症」,WHO今年已正式將「遊戲障礙症」納入「第11 版國際疾病分類編碼」的「精神與行為障礙症」診斷。「遊戲障礙症」的特徵包括: 無法控制或停止玩遊戲、對遊戲的重視優於日常其他活動和興趣、即使對健康造成負面後果仍繼續玩遊戲,上述症狀持續12個月以上並且造成個人、家庭、社會、學業或職業等功能的顯著障礙。
有鑑於此,草屯療養院在2年前即應南投縣政府衛生局邀請,於南投市衛生所開設國內第一個網路成癮特別門診,每周三晚上服務此類個案,頗獲南投衛生局及民眾肯定。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吳孟寰表示,電視或數位遊戲中闖關、升級或刷到神器等伴隨的即時聲光效果及回饋會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活化酬償系統及產生愉悅的感覺,並且強化玩遊戲與快樂情緒間的連結,產生學習及記憶,造成玩遊戲的行為被正增強。重覆的刺激造成酬償系統去敏感化,使得日常活動產生的愉悅感降低,也會造成壓力、挫折產生的負面情緒增加,為了維持愉悅的感覺和強度而出現渴求和不計後果地追求玩遊戲之行為。青春期大腦前額葉尚未發展成熟,衝動控制和行為調控能力不足,加上青春期有尋求新奇、刺激的特性,使得青少年特別容易發展為遊戲成癮,因此不建議過早或無限制地讓孩童接觸數位遊戲。
遊戲成癮的個案,通常會否認遊戲帶來的問題,家長當面指責或說教可能會造成親子關係更加緊張,更無法開展良性的溝通。建議家長先試著表達對遊戲的興趣,肯定好的部分,例如等級這麼高真厲害、你一定費了不少心思在解任務、聽說組隊需要很多策略和技巧等,以支持、同理的態度,讓孩子感覺到被關心,如此便可較容易地開啟遊戲相關話題,了解孩子的狀況。遊戲成癮者的心態通常是矛盾的,他們很難一下子承認網路帶來的負面影響,建議用開放式的問句,與其一同思考遊戲帶來的好處、壞處和對生活的影響。家長可採取的策略包括: 限制每日玩遊戲的時間、設定休息時間、與孩童一起規畫生活與玩遊戲時間、協議將重要事情做完後才可玩遊戲以及與孩童從事共同的戶外休閒活動。
此外,更值得重視的是遊戲成癮背後的問題,例如:孩童可能因為本身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焦慮或憂鬱症、人際或家庭關係挫折,造成他們藉由玩遊戲來逃避壓力和尋求快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常有遊戲成癮的問題,受到疾病特質的影響,他們本身就比一般孩童容易受到遊戲聲光刺激、獎勵的吸引;而注意力和衝動控制的問題常導致學業表現不佳、與同儕衝突、被師長責罰的諸多挫折,也會使他們更沉迷於遊戲來逃避負面情緒或尋求自信。焦慮症和憂鬱症的孩童也常出現遊戲成癮的狀況,他們因為對某些社交情境過度焦慮、畏懼、對負面批評過度敏感,造成現實人際關係的困難與挫折,轉而尋求虛擬人際關係的滿足;或是因為情緒憂鬱、對很多事務和人際關係失去興趣與動力、退縮在家中,藉由遊戲來逃避壓力與負面情緒。吳孟寰醫師建議,家長可多了解孩子在校學習及人際相處狀況,若發現個案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焦慮或憂鬱症狀,可至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門診或是草屯療養院於南投市衛生所設立之特別門診接受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