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大小事和行為都和大腦有關 「大腦說明書」洪蘭教授用科學細說分明
▲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最新著作《大腦說明書》,以淺顯易懂的科普知識和讀者分享大腦與生活關係。(圖/信誼基金會提供)
【焦點時報/記者羅蔚舟報導】「可不可以不要哭,好好說話不行嗎?」為什麼孩子感到生氣或恐懼時經常會大哭?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指出,因為我們大腦中,語言和非語言的系統是兩個不同卻糾結在一起的神經系統,孩子小的時候,這兩個系統還沒有連結得很好,所以身體感受到生氣或恐懼時,大腦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反而激發更強的情緒反應。這時候責怪孩子是沒用的,她建議爸媽用科學的方法找出原因,注意「身教」的重要性,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洪蘭教授將在新書講座「大腦說明書」主講如何將腦科學運用在教養和教學上,歡迎免費參加講座將腦科學運用在教養和教學上。(圖/信誼基金會提供)
「情緒」是父母育兒經常關注的話題,從信誼基金會最新出爐的調查報告中也顯示,在孩子3~6歲語言表達學習的關鍵期,無論3歲、4歲、5歲甚至到6歲,每一個年齡層都只有半數的家長表示,幼兒會用語言代替哭泣或發脾氣來表達,近一半3~6歲的幼兒遇事是用哭鬧代替口語表達「情緒」的。除了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改善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情緒表達和管理呢?
洪蘭教授在最新著作《大腦說明書-誰在操控生活大小事?》中指出,大腦中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和掌管「模仿學習」的鏡像神經元,從嬰兒呱呱墜地一出生就開始運作了,所以孩子透過聽和看就特別容易模仿,是大腦最不費力的學習,因此良好的「情緒控制」要從嬰兒一出生就開始教。嬰幼兒的「情緒發展」需要透過與真人面對面的互動,從面孔表情、語氣及肢體語言的立即回饋來學習「解釋情緒」。所以照顧者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學習對象!
洪教授說,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幼兒,語言和情緒發展遲緩現象有增加的趨勢。因為模仿要靠耳朵聽、眼睛看,因此照顧者要面對嬰兒說話,而且要說得慢和清楚才行,大人需要提供嬰兒足夠的模仿材料,從懷孕到2歲這1000天,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特別重要。她也強調,3歲以下的幼兒犯錯,爸媽不用生氣,重做一次、示範給孩子看即可,3歲以上就可以用語言溝通。「孩子不會按照父母希望的那個樣子長大,而是會按照父母本身的那個樣子長大。」
因家庭「身教」對情緒控制的示範很重要,如果父母無法給孩子外在情緒控制的模仿學習,內在的情緒控制也不會產生。而且要改變孩子「習慣性」的壞情緒並不是很容易,洪蘭教授表示,研究發現3歲以後大腦敏感度的曲線開始下降,4歲趨平,5歲時壞習慣已經養成,要改變很困難。因為習慣化的記憶是直接儲存在大腦神經元突觸上,習慣化的神經元是神經通路的一分子,要很久沒有重複那項行為,神經突觸的聯結才會縮回去。在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肯戴爾(Eric R. Kandel)的實驗中也發現,海蝸牛在經過10次刺激後,所形成的神經聯結要經過100天才會縮回去。所以好的「情緒控制」要從小養成,因為習慣成自然,對大腦最省力。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負責指揮身體的各個部位和分泌激素,管理各器官各司所職,負責思考、學習、記憶、情感等複雜的心理活動。與其花辛苦加班賺來的血汗錢去替孩子潛能開發、右腦開發或參加記憶補習班,不如用科學的方法認識大腦機制和功能。
信誼基金會董長張杏如特別邀請在大學開設「大腦與生活」通識課程的洪蘭教授,將課程精華轉換成文字書,透過淺顯易懂的敘述與生活常見的案例,讓更多家長、讀者有機會完整的認識大腦與我們生活的關係,閱讀書中許多實驗和有趣的例子會發現,原來身邊大小事和行為都和大腦有關,更知道如何善待大腦,讓它發揮最好的功能。為了讓讀者更清楚掌握精要,8月18日下午洪蘭教授透過現場和線上同步講堂,【大腦說明書:啟動你與孩子的A+人生!】分享腦科學運用在孩子教養和學習上的方法。講座報名https://pse.is/66rd3p。
█免費實體/線上講座
◆講座名稱:【大腦說明書:啟動你與孩子的A+人生!】
◆講座報名:https://pse.is/66rd3p
◆演講時間:2024/8/18 星期日 14:00-16:00
◆直播平臺:YouTube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