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社會重要健康議題老年症候群 醫:高齡者不可輕忽「肌少症」 – 焦點時報

高齡社會重要健康議題老年症候群 醫:高齡者不可輕忽「肌少症」


▲北榮新竹分院家醫科劉政傑醫師。(圖/北榮新竹分院提供)

【焦點時報/記者羅蔚舟報導】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人口推估, 台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臺北榮總新竹分院家醫科劉政傑醫師表示,隨著高齡人口增加,老年症候群成為重要的健康與醫療議題,其中肌少症(sarcopenia)被認為是老年症候群的一種表現,更甚者會導致長者晚年衰弱,亞洲國家肌少症的盛行率為7.3%- 12%,而2014年台灣本土研究報告指出,高齡者肌少症盛行率達3.9%-7.3%,因此在台灣,肌少症確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健康議題。

▲北榮新竹分院家醫科劉政傑醫師。(圖/北榮新竹分院提供)

劉政傑醫師表示,根據2019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AWGS)的定義,肌少症是「以老化造成的骨骼肌流失、加上肌肉力量 減少、及(或)體能表現下降」的疾病,我們可以以SARC-F問卷或是包含小腿圍的SARC-CalF問卷進行篩檢,SARC-F問卷包力量、行走、起身、登階和跌倒五個部分,以日常狀況勾選,4分以上肌少症風險較高,而SARC-CalF問卷則是SARC-F加上量測小腿圍,11分以上肌少症風險較高,如果初步篩檢結果為高風險的族群,則需進一步接受肌力、行動能力、骨骼肌質量的評估,以確定診斷。若肌肉力量低、肌肉質量低,即可診斷肌少症,若合併「低體能表現」,則可診斷為嚴重肌少症。

劉政傑醫師表示,以前的觀念是養兒防老,現在是要養肌防老,不想成為「肌少症」的一員,就要及早為自己「長」肌肉作好打算。肌少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營養和運動是主要預防和治療肌少症的方式。營養補充主要為蛋白質,高齡者的蛋白質需求量建議為1.2-1.5公克 /公斤,平均分散於各餐食用,並多攝取富含白胺酸的食物,如牛肉、魚與豆類等,以減少肌肉流失的發生,另外補充1000 IU/天的維生素D可幫助蛋白質、吸收及使用,如鮭魚、鮪魚、鯖魚、起司與蛋黃等,與充足的日照,可以改善肌肉功能,預防肌少症。適度地規律運動可以協助老人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平衡感及避免跌倒,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運動是阻抗性運動,如負重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

劉政傑醫師表示,肌少症會影響高齡者身體功能、代謝功能和慢性疾病,也會隨著老化合併肥胖與骨質疏鬆症,進而增加跌倒機率、失能機率、護理之家進駐率及降低生活品質,更甚者,會增加死亡率,家屬照護壓力和醫療費用支出也會明顯提高。因此,無論藉由預防或延緩肌少症,都能降低長期照護的需求甚至能減少死亡率,更進一步提高高齡者生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