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AI。NEXT,愛》科普影片 榮獲電視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 – 焦點時報

《下一步,AI。NEXT,愛》科普影片 榮獲電視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


▲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和東臺傳播共同承接國科會「科普產品製播推廣產學合作計畫」、合作製作的科普影片《下一步,AI。NEXT,愛》,榮獲電視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圖取自《下一步,AI。NEXT,愛》影片部落格
https://next-ai.blogspot.com/

【焦點時報/記者羅蔚舟報導】國科會致力推動5G、人工智慧(AI)與量子電腦等尖端科技發展,同時也積極進行科普轉譯,藉由「科普產品製播推廣產學合作計畫」,促成學研單位與傳播業者合作製作科普影片,幫助民眾認識這些頗有難度的科學名詞,並了解國內科技發展情形。

第57屆電視金鐘獎節目類頒獎典禮昨晚舉行,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和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接國科會「科普產品製播推廣產學合作計畫」、合作製作的科普影片《下一步,AI。NEXT,愛》,入圍「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一般節目類導演獎」和「一般節目類美術設計獎」三項,最後榮獲「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

《下一步,AI。Next,愛》從臺灣的「生物辨識」、「智慧生醫」等較具優勢及發展潛力的領域切入,一路展開到情緒、倫理等AI的研發和應用,讓大眾了解AI機器人未來的發展方向與企圖。東臺傳播公司透露,一開始把『AI』和『愛』劃上等號或不等號的靈感,是來自於許多人關注未來機器人會不會有自我意識?若有了意識,會不會取代人類?或是有沒有可能打敗人類?即便現在的人工智慧學習只仿效了一部分人類大腦皮層的神經網路,但以科技發展飛快的腳步,機器人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似乎不無可能。而《下一步,AI。Next,愛》在詮釋AI發展的立場上,傾向科學家應創造有益的智能,而不是讓它像生物自然演化一樣,沒有確定的發展方向。

《下一步,AI。Next,愛》在三集約150分鐘當中,放進了1個愛情故事和18個不同面向的AI研究。愛情故事由嚴正嵐和李竸擔綱演出,兩人從大學時期就對AI科技有許多憧憬,學長學妹之間也擦出愛情火花;但一場車禍意外帶走了學長李竸的生命,為了填補心中遺憾,學妹嚴正嵐不斷鑽研AI技術,想盡辦法打造出一個像學長一樣的機器人。她逐步教會機器人各種功能,甚至讓它模擬學長的言行。它一步步學習,能辨識人臉、辨識語音、辨識情緒,能理解人類世界的知識、幫忙醫生看診,甚至還能創作音樂作品,但是,就是無法融入情感。

而18個AI研究,則是扎扎實實由科學家來鋪陳。他們分別是開發出全球第一套華語語音辨識系統「金聲三號」的臺大李琳山院士;發明雅婷逐字稿的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及該實驗室開發出的「聲源分離」功能的團隊成員;改造語音辨識系統的臺大李宏毅副教授;訓練AI有國語文能力的意藍資訊楊立偉創辦人;開發出AI專屬的中文大辭典「廣義知網」,涵蓋9萬多個詞彙,提供給機器進行學習的中研院馬偉雲副研究員;在人臉辨識研究上影響學界與產業界深遠的中研院廖弘源所長;用偽裝人臉讓機器做深度學習以供AI辨識的臺大徐宏民教授;讓機器能夠偵測出人臉「活體辨識」的NEC台灣團隊成員;歸納出過去用統計方法難以整理的規則,解決藥物處方籤安全問題的北醫李友專教授;把組織病理切片做完整數位化的雲象科技葉肇元執行長;分析網路文字多年、投入情緒辨識研究的清大陳宜欣副教授;讓社會大眾相信AI具備人類的倫理觀,才能做出合乎人性判斷的清大丁川康教授;用統計的方式把人類行為做量化、分析、建模,開發人類行為訊號處理過程的清大李祈均副教授;還有臺大黃從仁副教授與中正大學謝世民教授共同探究到底什麼是自我意識?我們又該如何檢驗機器是否具有自我意識。

其實,這種把戲劇和紀實同框處理的表現手法相當不容易掌控。為了突破既有的框架,製作人袁瑗安排兩位導演同時執導,在戲劇演出部分,由電影和廣告界才子夏紹虞跨刀執導,而在科學家入鏡講解的部分,則由擅長科普紀實手法的張颿駿負責。一開始似乎沒有人看好這種說故事的方式,但兩位導演合作無間,將戲劇和紀實完美串接在一起,組合成一部戲劇感人、科學介紹也深入淺出的完美作品,兩人也因此入圍「一般節目類導演獎」。

一部影片的成功,除了劇本、導演、演員之外,技術層面的支援也非常重要。東臺傳播公司的美術團隊郭又慈、盧朝勇、鄭文傑、詹正筠,成功地將1999年及未來生活、情感與高科技的連結,以十分到位的場景設計做出完美的效果,為《下一步,AI 。 Next,愛》畫龍點睛,因而入圍「一般節目類美術設計獎」。

這次是國研院與東臺傳播公司攜手合作的第二次獲獎,第一次是以《永不妥協-實驗室的挑戰故事》奪下2017年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這次《下一步,AI 。 Next,愛》再度獲獎後,已把科學影片製作技術這條窄路大幅拓寬,讓理性與感性兼備的製作人才得以在這塊平台上充分發揮,藉由國科會「科普產品製播推廣產學合作計畫」的穩定支持,幫助臺灣科學傳播的能量穩健地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