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工館辦理「高空氣象觀測與探空氣球施放實務」工作坊 邀請中央氣象局專業分享

【記者蔡宗武/高雄報導】
來自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以下簡稱中央氣象局)的氣象觀測儀器成為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工館)災防科技物件蒐藏計畫的首批氣象防災觀測儀器,並於科工館開放式典藏庫舉辦「臺灣預見風-氣象災防觀測藏品展」。自開展以來,由於參觀民眾對於許多展示物件,特別是應用於高空氣象觀測的探空氣球等氣象儀器呈現高度興趣。因此,科工館特邀請中央氣象局於7月24日週五上午,在開放式典藏庫舉辦「高空氣象觀測與探空氣球施放實務」工作坊,由臺北氣象站游主任志淇擔任指導並提供專業的分享。

今日上午中央氣象局游志淇主任特別南下到科工館,為館內多位館員及資深導覽志工,進行高空氣象觀測的教育訓練並實地演示探空氣球的施放。工作坊中,游主任首先提到探空觀測的目的是為了能「了解現在,預測未來」,並介紹了探空氣球施放作業的流程:探空氣球是如何飛到30公里的天空;以及探空回傳的資料如何由點到面,即與其他探空站整合後,再配合地面氣象觀測站的資料一同提供給氣象預報中心作分析;此外,也簡介了臺灣探空觀測的發展史與氣球探空技術在氣象防災的價值與意義。參與工作坊的學員每位都聚精會神,對探空氣球施放過程提了許多問題並引發討論,學員表示說:「以往對於高空氣象的概念只有新聞畫面上的氣象雲圖,完全不知道原來背後有這麼多精密的儀器與資料分析來提供民眾預報資訊」,而且「想不到可以透過探空氣球的施放來蒐集看起來變幻莫測的大氣資料!」

氣球探空工作坊【圖/翻攝畫面】

工作坊現場恰好也有一群來自屏東的小學生團體入庫參展,科工館特地安排游主任於現場為學生實際操作將600公克、材質為天然橡膠的探空氣球灌入氦氣,並向學生們解說探空氣球的功能。看著眼前的氣球慢慢膨大,孩子們瞪大的眼睛驚呼「不要灌了,這會爆炸嗎?」,游主任示範將探空氣球灌入適量氣體後、待其飄起來並綁束起來,學生們紛紛雀躍表示「我要摸摸看!」,便讓每一位學生都上台親自拉拉看氣球,感受它的浮力。「若有25顆像這樣大的氣球綁起來便可大約拉載起一位相當於你的體重的小朋友唷!」游主任用天外奇蹟的電影為例來解說,讓在場學生聆聽之餘也很有想像的畫面。

此次的「高空氣象觀測與探空氣球施放實務」工作坊十分有趣且富有教育性。由於展示的氣象儀器都較為專業,使得原先令人感覺陌生的高空觀測知識,透過現場生動的操作與詳盡解說,讓參與的學員以較簡易的方式了解更引發不少求知慾,獲益良多。期待未來科工館與中央氣象局持續攜手推廣氣象文物典藏,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機會並藉此拉近氣象與民眾間的距離。

氣球探空工作坊